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感冒時的自我保健

  感冒好像不是什麼大病,每個人多少都曾感冒。不過各位不要忘記,1918年在歐洲爆發的西班牙流行性感冒竟奪走了四千萬人的生命。在當時,因為搞不清楚是什麼病毒所以情況根本無法掌握。現在的醫學水平與當時固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我們還是得特別當心。尤其是小孩子、孕婦、60歲以上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
  政府每年在有可能發生季節性流感之前幾個月就會發布訊息請屬於較高之危險族群要去打預防疫苗。有些人也應考慮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每五年一次即可)。
  當你患了嚴重的感冒務必要馬上就醫,中醫、西醫皆可以。中西醫治感冒的理論基礎是完全不同的,哪個較有效也是因人、因症狀嚴重程度、因個人免疫力而有所不同。
  在國外很多國家的醫生,只要不是重症基本上是不會開藥給你服用,而是給你在生活作息上的提示而已,如多喝水、多休息、多睡眠等的建議。
  感冒的症狀很多也是因人而異。其主要症狀不外為:頭暈、頭痛、流鼻涕、咳嗽、發燒、全身無力、肌肉酸痛、沒胃口等。只要不是重症可以先試試下列之自我保健方法:

一、每天喝水2500cc以上,但不能超過太多。不能喝冰水。可以煮薑湯加黑糖來喝以便發汗,但糖尿病患者黑糖要少放一些。

二、檢視你的排便是否正常,每天最好排便一次,最久兩天一次。尤其是感冒時務必要排乾淨。解決排便的問題對頭暈、頭痛、發燒大有幫助。

三、睡好覺、多休息。這對恢復體力的助益最大。如何睡好覺呢?方法很多,包括:睡前喝杯熱牛奶、冬天熱水泡腳、以兩手掌搓臉及頭部、彈拉揉兩耳、以刮痧板順刮大腸經、肺經、刮痧板刮心經、按壓穴位如內關、大陵、神門、尺澤等。

四、注意營養、能量的補充。感冒時胃口不好但要想辦法將食物送進胃裡,沒有養分等於沒有武器打仗。三餐都要正常用餐。非素食者可多攝取膽固醇以增加類固醇以便迅速恢復體力。富膽固醇的食物來自肉類、海鮮類、奶蛋類,平時還是以均衡飲食為主。

五、早上起床後做一些深呼吸的動作,以增加我們體內紅血球的血氧濃度,增強免疫力。其實,你如果每天做慢速的有氧運動,感冒上身的機率是很小的。其效果甚至比打流感疫苗還好,這些例證有美國的大學研究單位證實。

六、感冒中常有症狀可以用經絡、穴位的方法處理即可,參考如下:
1. 頭暈、頭痛:按合谷、手三里、列缺、翳風、風池、百會等穴。亦可用刮痧板刮大腸經、後腦勺風池附近的膀胱經。
2. 發燒:按合谷、手三里、曲池、尺澤、列缺等穴。亦可順刮大腸經、順刮肺經及背後督脈及膀胱經,由下往上刮腰陽關穴至命門這一段以增加類固醇並減緩副交感神經以利退燒。同時可考慮用冰枕、冰袋置於額頭、腋下或鼠蹊部。
3. 流鼻涕:按迎香(又稱鼻通穴)、風池等穴。睡覺時務必要戴口罩效果特好。居家或上班時戴口罩亦可防感染。
4. 咳嗽:泡大蒜水加蜂蜜有益止咳,或服用枇杷膏等中藥材。按少府(又稱止咳穴)、尺澤、孔最、魚際、少商等穴。以刮痧板逆刮肺經以便將二氧化碳排出。治咳很麻煩建議還是要看醫生,因為咳嗽的病因只有一半與肺有關,其複雜度要由醫生詳細問診,但醫生問診時間只有3~5分鐘者大概很難對症下藥。

  整體來說要預防感冒是要在平時建立防護網才是最佳的辦法,其重點在生活規律、每天做有氧運動(非激烈的耐力運動)、均衡營養、足夠的水份攝取....等。在有氧運動方面,尤其對中老年人而言更重要。年輕人血氣方剛比較喜歡快節奏、激烈衝撞的運動,而這些運動在醫生來看大都屬於無氧或少氧的運動,對強化免疫力幫助有限,除非你要再做一些速度較慢的有氧運動才行。對於中老年人限於體力及其他客觀條件,只要從事慢動作的運動對身體就有很大的助益。所謂有氧運動即是在動作中要有足夠的時間讓氧氣進入身體,其管道有鼻、口等七竅及皮膚,以便讓氧氣融入紅血球、提高血氧濃度達到提升免疫力的目的。
  好的有氧運動有很多的選擇,如太極拳、氣功、瑜珈、跳舞、快走、慢走、登山、游泳、羽毛球、桌球等都很好。對於感冒來說,吾人建議循經導引拍打功之中的手部拍打就有很好的效果。(在作者部落格中有全套的拍打功)。你只要用右手掌由左肩的雲門穴往下沿著手臂、手肘的內側拍至手掌。在這一段你拍到對感冒有幫助的是肺經及心包經、心經。有人質疑心包經有何干?因為可以增加心血管及大腦的氧氣供應。而心經呢?在手掌上的少府穴又稱止咳穴是屬於經外取穴之一的穴位。在手掌的地方要多拍。手三陰拍完後,孤形轉掌,在手掌沿著手背由下往上拍,直至肩膀的雲門穴,此時拍的是手三陽經。手三陽經中對感冒最好的兩條經絡,一是中間的三焦經,它主管我們身體的呼吸道及水道,其中含排汗及排尿。另一條的大腸經可以促進大腸的蠕動並讓你的身體與外界對話達到回陽之效。在大腸經旁邊的肺經正是與大腸經的功能互為表裡。從以上的觀點,你只要按正確的走向拍打對感冒就有很好的效用,尤其是已經有痰的人效果特別好,但要多拍幾天才可。以上之動作,左手要拍三個循環。拍完左手換右手,也是三個循環。兩手拍完大約費時二十分鐘。
  以上之自我保健方法為作者個人之體驗,僅提供參考。古諺云:上醫治未病。好的醫生是在你未生病前預先告知。而在現代社會的體制幾乎不太可能。所以預防感冒或其他疾病成為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課題。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旅行中走累了怎麼辦?

旅行途中走路參觀是必然的。平時沒有常運動,在行程途中腿力肯定不堪負荷,對於年紀較長者,我們也要考慮其行動是否能與團體行動一致,領隊人員在必要時應調整動線為宜。

在行程中走累了怎麼辦呢?吾人整理了一些現場或晚上休息時可以做的動作,以資參考。其方式如下:

一、當你走累了,請在膝蓋下方的足三里穴按揉,能快速恢復腿力。此穴對於你的肚、腹部毛病也很有效,運動員訓練長跑時主要就是在此穴位動腦筋。(按揉此穴並將濃縮的甘草液注射此穴,以產生出植物性類固醇,以增強耐力)

二、利用時間用兩手掌拍打腿部三個部位的四周。此三處為大腿中段四周、膝蓋四周、小腿中段四周,拍打時可選擇實掌或虛掌。

三、可以拍打膽經及膀胱經。膽經在腿的外側,從臀部的環跳穴開始往下拍至裸關節外側,拍打此經絡對走路助益很大,膀胱經在大腿後側,它是我們的運動神經,由大腿後側中段的殷門穴往下拍經委中穴、承山穴至腳後跟。

四、晚上回旅館後休息時,可以加按委中穴、還跳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湧泉穴、太衝穴等,以便迅速消除疲勞,也可以浸泡熱水以便舒筋活血。

五、走路時如抽筋,請按小腿後側的承山穴、承筋穴,小腿前面的條口穴、足三里穴及足面的太衝穴。抽筋的當下,可以讓腳尖上翹、大腿伸直,或以意念讓自己全身放鬆,以便緩解疼痛。

六、登山或下山時請特別注意。下山時危險性比上山時高,尤其是對膝蓋的衝擊,速度一定要慢一些,如再加收小腹、提肛的動作則更好。

七、請斟酌自己的腿力及行程動線,如領隊、導遊、司機們協調好集合或上下車的時間地點,不需要太勉強自己。

八、行動不分便者,必要的輔具,如:拐杖、輪椅…等,要備齊並注意是否有無障礙空間的設計。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小朋友發燒時退燒的方法

小朋友發燒像家常便飯經常發生,但不能一發燒就去急診。所以家長對小孩子發燒時初步的應付應有所認知。

小朋友的體溫比成年人及老年人會高1-2度攝氏度,大人不能以自己的感覺為標準,應以體溫計為準。醫生認為發燒不會馬上致命或傷到大腦,其時間為好幾天,所以在家裡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不須著急送急診,除非有其他的併發症。

本篇所介紹之方法,成年人也可以適用,彈處理時輕重的長度要斟酌。

在家裡可以自行或由家人協助處理的方法如下:

(一) 以砭石或冰袋退燒法:
1. 以一塊砭石為退燒工具。在大陸經過認證的山東泗濱砭石為醫療器材。它具有遠紅外線及 脈衝波的功能。你可以將砭石板放在冰箱冷凍庫三分鐘之後,拿出來以紗布包裹置於腋下 或鼠蹊部。三~五分鐘後,如尚未退燒,重複再做一~二次。砭石中的遠紅外線具吸熱效 果。
2. 冰袋:將冰塊置入冰袋,置於額頭,腋下或鼠蹊部以達退燒之效。

(二) 按壓穴位法:
以按摩棒或砭針按壓,但一般都直接用手指壓。
1. 主壓穴位有兩處。
 A. 曲池穴:在手肘外側之大腸經上。發燒與排便很有關係。
 B. 合谷穴:在手掌背面得大腸經上。它是身上很重要的十個總穴之一,也是急救的穴位之      一。
2. 副按穴位處有三處,可任選其一。
 A. 內關穴:位於手肘內側之心包經上之重要穴位。
 B. 手三里穴:位於手肘外側之大腸經上,對發燒,感冒,頭痛都有效。
 C. 三陰交穴:位於足部踝關節內側之上方四指處,它是婦女諸病的首穴,具促進血液流通       之效

(三) 刮法:用砭石來刮效果最好,沒有砭石再用牛角板。
1. 刮背部的督脈。從肛門後方的至陽穴至頸部的大椎穴。督脈是背後正中央,要由下往上順 刮,刮此處增加類固醇的分泌,強化免疫力。
2. 刮背後膀胱經內側的那兩條。此兩處的膀胱經是自律神經。我們要往上刮是逆刮,它是促 進副交感神經興奮,以達到散熱的目的。在刮膀胱經內側時,與刮督脈時是同一方向(由 下往上),所以可以三條一起刮。
3. 刮頭部後腦兩側膽經的部分要由上往下刮。
4. 刮手背的大腸經,要順刮。從食指商陽穴,二間,三間,合谷至手三里,曲池等穴。
5. 刮手肘內側的肺經,要順刮。即由尺澤,孔最,列缺往下刮至大魚際,少商(在大拇指) 等穴。以增加肺部氧氣。
6. 在胸部腎經處往下逆刮。
以上之刮法只要選擇兩條來刮即可

發燒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喝水不夠,膽固醇不足(不吃蛋,肉類),便秘等。這要在日常生活時注意。像小朋友之水分每天之需要量為體重每公斤要乘以100cc,而大人是30~40cc。

相關之經絡及穴位請上網搜尋,例如大陸的百度百科網,或其他網站。至於按壓及刮痧的力道則要適度,不要讓病人痛得受不了。如果試過之後無效再送醫院。

附註:本文為上了蕭聖揚醫師的課所記的筆記。蕭醫師為西醫病理學碩士,中醫學的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中醫在針灸、指壓、刮痧對恢復疲勞的原理

我們工作疲勞或運動過度,而身心疲憊。如何去除疲勞呢?
  中醫自千百年前,即知道如何解決,就是利用針灸、指壓、刮痧、拔罐等各種技術解除人類的困擾。當然了,上述的醫術不只解除疲勞而已,還可以配合中藥及其他療法治病。

        中醫的神秘面紗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也加入了西醫的專業,把那個面砂揭開了。在中醫師的執業及休閒業的經絡穴位按摩師父們服務的過程中,他們不可能告訴你太多原理。但如果我們知道這些原理所在,吾人相信你會更樂於去接受服務。

        除了針灸需要由中醫師親自為之之外,指壓及刮痧我們一般可以自行為之。

        在針灸、指壓、刮痧的過程中,一定是在經絡與穴位上作動作。我們只要長時間工作或運動,肌肉就會產生乳酸。如何使乳酸中和並消除,就是要恢復疲勞的重點工作。

  當我們刺激經絡、穴位時,其部位會產生乙醯善鹼,乙醯善鹼出現後會帶動細胞裡的鈉離子,讓它進入細胞內。然後將細胞內的陰離子(負離子)、二氧化碳及水份帶出來,而在外面的乳酸與之中和後,即可恢復元氣。再經適當的運動與補充水分,身體功能就正常了。不過,要提醒的一點是,其他的有氧運動,如太極拳、氣功、瑜珈效果一樣好。走路、跳舞、登山等亦有其一定的作用。

  對於肌肉無力者,建議多補充一些膽固醇(如紅肉)以便轉化為類固醇,如此可以讓乙醯膽鹼多分泌一些。

  在以上之解說中,我們應注意到幾點:

一、我們每天要攝取足夠的鈉,每天為2400毫克(腎功能不好者打八折)。即約每天六公克的海鹽。請不要過量,對腎不好。

二、每天要攝取足夠的膽固醇。高密度的膽固醇是好的膽固醇,例如低溫(80攝氏度)水煮的蛋黃。而低密度的壞膽固醇,如炒蛋、煎蛋,六天吃一顆就好。

三、每天喝水量至少要2000~2500cc,才夠我們體液的運作。

四、每天應做有氧運動並睡好覺。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有心血管疾病者的注意事項


旅行時發生心血管問題時,固然要緊急處理,但平時就要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以防止在外旅行時發生意外。旅行時,經常要搭飛機上高山或到寒冷地方,這些對於心血管患者有較大的挑戰。
在平時有心血管疾病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搓手15-20分鐘,搓手時應該將指尖(八邪)也搓進去,這個功法對心臟血管及大腦的氧氣供應很有幫助,同時對於飲食及生活習慣應特別注意。

一、飲食方面:原則上飲食要均衡,除了醫生特別交待不能吃的食物之外,都應均衡攝取。對心血管比較好的食物有:黑木耳、洋葱、大蒜、大豆類、燕麥片、魚肉(尤其是深海魚)、玉米、核桃仁…等。要使用苦茶油橄欖油等好油,但記得用低溫烹調。
二、生活習慣方面:
 1.減少鈉的攝取,每天不要超過2000毫克。
 2.一定要戒菸,酒類只能喝少許的葡萄酒(每天不超過100c.c.)。
 3.如太肥胖,要趕快瘦身,但瘦身的速度不能太快。
 4.生活要規律,定期做有氧運動,不要做長跑或爬太高的山,走路以平地為主。
 5.定期做身體檢查,醫生有開緊急用藥者要隨身攜帶。
 6.睡眠要充足,千萬不能熬夜,尤其是半夜十一點至凌晨二點。
 7.工作或職場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脾氣要改,不隨便發怒。
 8.天氣溫度下降時,馬上加穿衣物,寧願多穿一些,絕對不能受寒。
 9.外出運動辦事或居家,盡量不要一人獨處。身上最好掛著簡單病歷及緊急聯絡人電話。
10.每日應喝足夠的溫開水,最少2000c.c.以上。第一口水最好在剛起床後喝約300c.c.溫開水以利排便。每天最好排便一次,不能超過三天不排便,因排便太乾時,對心血管壓力太大。

不用學就會的搓手功

搓手功的方法很簡單,但有下列的原則:
 1.兩手掌互相搓,搓手時要加一點力道,搓的時間一定要15分鐘以上才有效。不管是居家、
    旅行要天天搓,不要間斷,每天最少兩次。
 2.搓手時除手掌外也順便把手指間的縫隙都搓到,它對預防感冒特別有幫助。
 3.如有時間,連手肘內側、手刀處、手背都一起搓。

搓手功的好處:

1.長途飛行時,每三~四小時搓一次,對預防身體深部靜脈血栓症很有幫助(即通稱之經濟艙症候群)。
2.增強免疫力,避免旅行各地時水土不服,容易感冒。
3.對前往高海拔地區的高山症,有很大的改善,因搓手可以增加身體的氧氣含量。
4.有心血管疾病者,除搓手外,也要配合飲食控制。

為何有這麼多的好處呢?

主要的原因是手掌及手肘處都搓到或掃到下列之經絡與穴位:
肺經::少陽、大魚際(效果最好)、列缺、孔最、尺澤等。
心包經: 中衝、勞宮、大陵、內關、間使、郄門等穴。
心經:少衝、少府、神門等穴。
任脈:膻中穴。
附註: 心肌梗塞時之急救方法,請參考附錄篇中之中醫心肺復甦術
當發生中風時,其處理方法為:讓病人平躺,趕快叫救護車,其時間需在二~三小時內,緊急送醫處理。因我們無法知道病人發生的是缺血性的中風或出血性的中風。
時間足夠送醫時,不要隨便嘗試民俗療法的放血動作。如時間來不及可以嘗試中醫之緊急處理方法:
 一、可以一面送醫,一面在下列三個地方用刮痧板刮:
        1.從心經末端的少衝穴(在手掌小指指甲旁)作逆刮的動作,即由小指末端往手掌、手肘方
           向刮。
        2.用刮痧板從心包經的大陵穴起做逆刮的動作,即由手掌朝手肘、手臂的方向刮。
        3.請在頸項部頸椎之大椎穴用刮痧板,往上、往下刮都可以。平時有中風疑慮者也可以
           在大椎穴上刮。
        4.在有可能發生中風之前的12小時,病人的背部會有較大量流汗的現象及同一邊手腳麻
           痺...等異象,自己要特別注意預防中風的發生。

※ 發生中風的前兆:
   
       一般來說,中風發生的時間大致為凌晨兩三點至上午八九點,其發生機率較高的原因為半夜氣溫較低、又半夜少喝水,血液較為濃稠之故。
   
       中風發生前大約一、二個星期,病人通常會有小中風的情況,個人應有所警惕。對中風者的黃金搶救時間為3小時,發生中風時的狀態為走路歪斜、無法直行、語無倫次、口齒不清、不自主地流口水、身體半邊的手腳麻痺......等症狀,有上述的幾種情形者即應馬上就醫。

       (本文知識來自蕭聖揚醫生(西、中醫))

外出旅行簡易穴位按摩


一、按壓要領
1. 用單指拇指指腹按壓(即指紋部分),每按一次週期約5秒,123秒下按,第45秒時放開。原則上不超過10秒一個週期。
2. 用兩手雙拇指重疊按壓時,右拇指在下、左拇指在上二指重疊。意念中要有右指出氣,左指接氣的想法,施按者體力較不受損。(原則上,施壓者儘量用右手在下避免吸入病者之氣)
3. 單掌按壓時亦是上半身全動式地往前移按。
4. 雙掌合壓時,左手掌壓住右手掌順勢前後移動。(右掌在下、左掌在上)
5. 以手指及掌揉動時要放輕鬆,並帶著勁及氣。
6. 簡易之方法尚有搥、敲打、拍打、扣、磨、切、啄等各種手法。
※指壓的禁忌,對有下列病症者,禁止指壓治療:
①有法定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痘瘡、白喉、鼠疫、日本腦炎……等疾病者。
②有急性炎症疾病,如肺炎、盲腸炎、腹膜炎、腎盂炎、腸扭結……等疾病者。
③由身體外部刺激、指壓容易出血者,如胃潰瘍、白血病、十二指腸潰瘍、癌症病患。
④其他之疾病,如感染性的皮膚病、梅毒等。
⑤體力很衰弱者、肚子吃得很飽時、空腹時間太久者、發高燒時以及剛手術不久的患者,也都不適合做指壓。
⑥基於對醫療專業的尊重及避免法律責任,領隊、導遊及同行的旅客千萬不能拿藥物給病患服用。同時在不瞭解情況下亦不要替病患做任何動作。有各種病史者,應在出發前請醫生為您備妥必要的藥品。

二、全身止血點及簡易止血方法:
①要考慮是否會大量出血?如是內出血務必緊急就醫。
②幾個簡單的止血法:
A. 以乾淨的布覆蓋傷口壓著止血。
B. 以紗布或繃帶包紮,但不要太用力,可以止血就好。
C. 包紮好之後,將傷口抬得比心臟高的位置。
D. 如果傷口很痛或腫脹可以用冰敷來降低疼痛。
E. 看出血的地方再決定要按住如圖那裡之止血點,按住時要持續地按住不要放開,並趕快就醫。
F. 有骨折時要用木板或其他物件固定住。
G. 用止血帶綁住肢體時,不要超過1小時。每三十分鐘可以放鬆一次,以防細胞壞死。最好順便記錄受傷的時間。

全身止血點
旅行中發生疾病可以我自緩解之方法(請參考附圖或上百度百科王穴位圖)

三、旅行中各項病症按摩手法(如搭配精油效果更佳)
①坐骨神經痛、腰背痛
按委中穴(在膕窩橫紋中央)、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大腸俞、小腸俞、湧泉等穴,並忌食香蕉、芒果、橘子、竹筍等。
②暈車、暈機、暈船(動暈症)
按:內關、陽陵泉、太谿、勞宮、心俞、中脘、百會、築賓、翳風、聽宮等穴,喝薑汁或含薑片,提拉耳朵上端、耳屏、耳輪、耳垂或整體拉揉亦有顯效。非不得已,在登機登船前30分鐘吃藥。又登機登船前要注意飲食,不能吃太飽。
③頭痛、頭暈

左邊頭痛,按右手合谷穴及兩邊太陽穴;

右邊頭痛,按左手合谷穴及兩邊太陽穴。

其他可按印堂、肩井、風池、天柱、瞳子髎、百會、內關、翳風。耳朵整體拉牽及頸項部位按摩亦有不錯效果。如短時間內,完全無效請趕緊就醫為要。
④感冒、流鼻水、上呼吸道感染

按:印堂、迎香(亦稱鼻通穴)、曲池、足三里、風池、合谷、魚際等穴。喝薑湯加黑糖(有糖尿病者不加黑糖)。拉提耳朵效果也不錯。另外,亦可在少商穴放血(這是對發高燒、扁桃腺腫大之救急法,但要確實做好消毒,並擠到不出血為止。然後一面緊急送醫治療)。發高燒者亦可考慮用酒精或白酒經稀釋後擦拭身體就可退燒,但不可擦拭胸前區、頸項後及腹部,也要注意不要受風寒。

⑤咳嗽
按尺澤、魚際、中府、天突、風池、風府、肺俞、孔最、少府(亦稱止咳穴)等穴。亦可試熱開水沖泡半個檸檬切片加鹽或大蒜加蜂蜜,待稍降溫趁熱喝下,並多喝熱開水。
⑥心悸(心頭澎澎跳)、心情鬱悶
按:內關、神門、中府、心俞、肺俞等穴,並放鬆心情深呼吸幾下。
⑦呃逆(打嗝、膈肌痙攣)
按:梁丘穴、內關、久盆、腋下穴(極泉)、巨闕、膈俞,亦可用兩手掌交叉重疊按住肚臍揉腹收氣,向左向右各按揉九圈後溫養。
⑧便秘
()天樞、長強、合谷、支溝穴。上午起床先喝300c.c.溫開水
一般性的便秘以兩手大拇指每日上午按壓雙足腳面的內庭穴。如已成習慣性,則躺臥床上,兩腿曲屈,兩手掌心重疊置於肚臍(神闕穴)上做揉腹、逆時針及順時針各六十圈的動作。腹部要放鬆,手掌心要用一點力及意念打轉,每天做二次(飯後一小時內不要做)。同時要注意飲食,多吃蔬菜及攝取水份、禁食辛辣食物及濃茶。平時要養成用逆式腹部呼吸法、提會陰收小腹的習慣。出外中長途旅行時可準備浣腸用品。
⑨腹瀉(用按壓及手掌搓熱)

按:長強(背後命車下面)(右天樞)、液門(手背第四、五指)、大腸俞、小腸俞、內庭、中脘、關元。如一直瀉不停,應趕快緊急就醫。
腹痛(其致痛因素很多,要先弄清楚原因)
按:足三里、三陰交、中脘(臍上四吋)、關元(臍下三吋)、氣海(臍下一吋半處)、天樞、大巨。如持續腹痛亦應緊急就醫。
⑪胃痛
按:巨闕、中脘、三陰交、合谷、梁丘(大腿)、足三里、內關等穴。亦可用全身放鬆法,把胃部的疼痛透過意念及放鬆手法稀釋集中在胃部的痛苦,但記得趕快就醫。
⑫牙齒痛
按:合谷、頰車(牙齒根咬緊凸出來的兩點)、天柱、翳風、大迎、四白、完骨(耳朵後)、風池、下關(耳屏前方處)。如持續疼痛務必儘快就醫。
⑬經痛
按:三陰交、血海、合谷。
用力按摩腰部的左右兩側亦有效,可用熱毛巾敷腹部。吃鈣片亦可預防。
女性經前症候群(月經來之前一至兩周):補充維生素B群的食物或錠劑。B群的食物有:糙米、五穀雜糧、豬肝、牛肉、菠菜、富含鈣質的食物如小魚乾、黑芝麻、牛奶、乳酪、莧菜....等。請不要喝咖啡因它會破壞B群的吸收。另外,鎂、維他命E也要補充。情況最重者應先看醫生。
⑭失眠
按:神門、內關、大凌、三陰交、(耳後)天柱、腎俞、太谿、印堂、太衝、足臨泣、勞宮、尺澤。亦可運用數息的方法配合逆式腹部呼吸法(每分鐘不超過六~八次),數呼吸的次數,一呼一吸算一次,只能數到三十六下再回到一從頭數起。
⑮皮膚癢:
按:合谷、足三里、血海、曲池、三陰交、膻中、孔最、尺澤、胃俞等穴。
⑯痙攣(抽筋)
按:陽陵泉(膝蓋外下緣)太衝、條口、承山、成筋
可以使用熱毛巾熱敷,直至肌肉放鬆,或用意念放鬆法,放鬆痙攣部位。或足尖翹、腳跟打直、腿伸直、深呼吸直至恢復原狀。也可以趴著、小腿直立放鬆。亦可兩手用力按壓膕窩兩側(即委中穴兩側),其興奮的神經就會鎮靜下來。
⑰昏厥不省人事  人中、湧泉、合谷、瘂門、太谿
視情況再定使用CPR或其他方法急救。
⑱肩膀痠痛
按:肩井、肩髃、風池等穴。
平常就練好抻氣法(請參考前面之功法),則不會有此問題。至於長期的痠痛則應就醫。
⑲眼睛疲勞
按:眼睛周圍處的晴明、攢竹、翳風、瞳子髎、承泣、四白,以及下關、大迎、天柱、肩井、風池、勞宮、合谷、耳垂。
亦可使用放鬆法使眼睛、頭部、全身都放鬆開來。讓全身的氣機稀釋掉眼部的疲勞及缺氧、缺水份的問題。
⑳酒醉
按:素髎穴(鼻尖)、攢竹穴(眉毛頭)、合谷、太衝(足面)、足三里、肝俞、巨闕、天樞。可以喝些富含維他命C及果糖的飲料或熱茶。亦可將兩手拇指的少商穴與食指的商陽穴互相按壓多次(指甲邊),也有不錯的效果。
21.嘔吐
按:中脘(在肚臍上四吋)、內關、足三里、巨闕、天樞、手三里
22.流鼻血  按迎香穴
兩手中指中節之中魁處互相勾住向外拉,同時頭後仰,數次之後即可止血。視情況如何再決定是否送醫?
23.氣喘
按:內關、天突、豐隆、尺澤少商等穴。如發作時醫生不在現場,可先借助濃咖啡緩解。
24.腳扭傷:按丘墟穴,在足面上。
25.心絞痛、心肌梗塞,如有隨身藥請先服用,並請醫生協助,可按隙門穴、內關、少府、少衝、少澤、膻中、大魚際等穴緩解。
※本章節承張芸菁老師指導並提供寶貴資訊。張老師為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化粧品應用系講師,同時為正聲廣播電台「大千世界美的連線」健康加油站主講人。從事中醫、穴道、保健研究二十餘年頗富盛名。

我們全身的穴位有361個,在我們的身體左右相對稱各有一個,另外,任脈及督脈因位處身體中央,只有一個,其餘功能左右大致相同,少部分略有不同。例如:肚臍左側兩吋(約三指幅)的天極穴,其功能以排便為主;而肚臍右側兩吋的天極穴,其功能則以止瀉為主。
全身的穴位時在太多,經常使用的尤其在旅行中可以派上用場的只有四、五十個,只要活用這些就已經綽綽有餘了。